close

想了解「核四」嗎?想知道什麼是「生物多樣性嗎」?想搜尋更多生態環境的資訊嗎?如果上Google 找「環境資訊」,就一定會上「環境資訊中心」的網站!

1990 年年代,一群年輕人從學生時代即參與環保運動,見證台灣環境與生態倡議的發展,卻發現想了解更多有關環境的資料、或是想向更多人傳遞保護與關心的理念,總不易找到完整的資訊,常散落在專業論文、報導中、團體的刊物或文章中,若不熟悉這些管到或事件的始末,還真不容易理出頭緒。

幸好,隨著千禧年到來,網路與電腦科技的發達,提供了許多新的工具可供嘗試,這群年輕人感受到「網路」已逐漸扮演傳遞訊息的重要角色,便開始嘗試著運用個人的資訊能力、工作經驗,透過週遭同學、朋友的幫忙,肩負傳遞環境資訊的任務。

初期,只有一位發起念頭,也是將整個夢想及資源串起並實踐的靈魂人物陳瑞賓;他辭去了工作,拿出了積蓄,在網路上開始進行串連,大夥兒利用網路,慢慢地收集國內外的環境訊息,並主動寄給一些關心環境的朋友,漸漸有了「環境資訊中心」的雛型與模式。

陳瑞賓有長期參與環境運動的背景,深感民間團體低薪卻長工時的辛苦,更難以留住好人才,而在參與運動的過程裡,他也發現很多環境的議題都跟開發案有關,如果能買下關鍵的土地,就可以在運作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。但當時「信託」一詞對台灣人仍然極其陌生,溝通「環境信託」的概念更是難上加難,加上環境相關新聞在報章雜誌上常常屬於填「報屁股」的小篇文章,很難引起讀者注意,陳瑞賓毅然決定從教育做起,從20004月開始獨力發行華人第一份環境資訊電子報,並建立了「環境資訊中心」。

從摘錄國內環境新聞、翻譯轉載獲美國 ENS(Environment News Service,環境新聞服務) 授權的內容、及十多個國內外團體的合作與授權,幾個網路上的志工、兩三台數據機、支支吾吾的英文,組成一個不能再陽春的環境新聞發送系統,卻吸引了許多環境相關科系的師生、從業人員等高知識份子成為忠實讀者,當年(2000)被天下雜誌選為「全球兩百個教育好站」。一年後,接著登記成立了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」,取得了法人地位;2003入選2003年蕃薯藤自然科技類的10大熱門網站排行;2008,成為一個有廿餘個工作人員、華人最大民間環保網路平台。

「當初會著眼以網路當作主要媒介,其實是考慮到數位資料最有利於資訊的保存與流通。」陳瑞賓如此說道,「當時看到的現象是,市面上的書籍雖然有很多,流通量卻十分有限,而各個團體一窩峰的投入網路環境設置網站,然而實際上被閱讀的比例並不高。既然讀者不來,我就主動送上門,抱著這樣的想法,因此而有了規劃電子報的構想。」

有鑑於環境的資料散落各處,更有許多民間團體長期為環境發聲,卻無力保存這些資料而散佚,實為可惜,故採取「數位化」的保存方式,並開放網路空間分享,讓大家在為環境發聲之餘,更為環境做紀錄、寫歷史。因此,不僅將資料留在「環境資訊中心」的資料庫中,供大夥免費檢索,更以分眾電子報的方式,主動將資訊送出,提供給需要的人。

然而「資訊」和「行動」密不可分,透過資訊的傳遞,亦有機會引發關注及作為。如2001佛教團體「靈鷲山」在8月下旬舉辦例行性放生儀式之前,電子報刊載了相關報導,其中指出放生儀式所衍生的商業機制,反而造成野生動物被捕捉、外來種入侵干擾生態的問題。這樣的報導起讀者極大的迴響,許多人寫電子郵件表達關心,靈鷲山就此做出善意的回應,召開記者會表示將不再進行傳統的齋天放生活動,改以祈福儀式代替

事實上,環境保護的方式很多,像是擔任公民記者,報導環境事件或議題,或是實際參與保護環境的工作。近三年,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持續辦理「環境新聞編採營」,訓練近百名有心關懷環境者,不論是從業人員或是志工,具備基本編採技巧,為環境發聲;今年以「生物多樣性」為主題,四十餘位有意成為環境公民記者的夥伴,於訓練課程之後,即進行為期三週的實習作業,分別以食衣住行育樂為主題,報導生活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連。而每年地球日為例,今年以「面對氣候變遷」為主題,全球響應為地球慶生的活動,透過「台灣地球日」網站的資訊傳播,台灣亦收集了逾120個活動共襄盛舉,不論淨灘、淨山、鼓勵蔬食、二手物品交換等,都有助減緩氣候變遷,降低二氧化碳與溫室氣體的排放。

「從資訊導入,由行動著手」,陳瑞賓強調著「資訊、關懷、行動」三部曲,透過「參與式體驗」,將保護環境與生態的觀念,落實在生活中,領略大自然與人類的互動,並重建自然和人關係。愛護環境可以怎麼做,可以做什麼,那麼請瀏覽「環境資訊中心網站」(http://e-info.org.tw),國內外的訊息、行動、與講座研討,相信可提供建議與參考。


/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夏道緣整理

提供牙醫公會會員刊物內容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rlin's J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